从英国高等教育看近期中英经贸关系

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表示如果中国关闭其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英国的一些主要机构的收入可能会下跌30%的收益。
如中国学生停止赴英留学,英国一众大学的财务将面临彻底崩溃。随着中英紧张关系的加剧,英国各经济部门将面临500亿英镑的投资损失。
上周,英国政府表示,从明年一月份开始,全面禁止移动运营商购买华为5G设备,而且必须在2027年前将已经架设好的华为5G设备从企业的网络中移除。此举引发了人们对中方实施报复措施的担忧,中国驻伦敦大使刘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英国不再是开放、公平和包容的国家欢迎外国企业进来投资。
高等教育、旅游业和核电等能源业是最容易受到制裁或投资放缓的影响。每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约490亿英镑的商品和服务,则出口307亿英镑到中国。一位政府官员于上周表示,在英留学中国学生人数非常惊讶。现有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约为12万,比来自其他任何国家的学生都要多,每年为英国教育业贡献的学费则高达17亿英镑。
英国高达九所大学的学费收入超过20%都依赖中国留学生。在英国《金融时报》编制的排行榜上,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高居榜首,该校6245名中国学生的学费约为每年1.27亿英镑。紧追其后的是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和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分别以5605名中国留学生,1.1亿英镑的学费和5550名中国留学生,8900万英镑的学费。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所长尼克•希尔曼(Nick Hillman)表示,如果中国撤出投资,不仅只威胁到大学的财政,还让大学的研究经费受到严重影响,而英国的课题研究正是英国大学能够如此吸引学生的主要因素。
伦敦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正是这类处于脆弱财务机构中的其中一个。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现在正为针对冠状病毒的人类疫苗进行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并在英国疫情其期间发表了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报告。然而,如果失去其2765名中国学生每年7200万英镑的收入,外加经济的一蹶不振,大学的研究经费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英国各大主要高校中国留学生的比例
利兹(Leeds)、爱丁堡(Edinburgh)、伯明翰(Birmingham)、沃里克(Warwick)和谢菲尔德(Sheffield)等大学也榜上有名,每年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总收入3.83亿英镑。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其中国学生占其年收入的30%,即7000万英镑。
专家预测,即使疫情结束,利润丰厚的海外学生市场也不太可能迅速回归正常。财政赤字达6000万英镑的肯特大学正计划大规模裁员。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教育与国际发展讲师米格尔•安东尼奥•林(Miguel Antonio Lim)表示,新冠疫情和政治对中国留学生流动的双重影响,从而对大学资金构成风险,这是对英国大学财政的一次彻底的摧毁。
英国政府上周再次强调,希望与中国建立现代和成熟的关系。但英国首相正面临着来自保守党议员和美国特朗普政府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其政府减少与中国有关联的公司的经济来往和对其的经济依赖,不然将遭到更大的报复风险。
一位政府消息人士说,最大的风险是前英国首相卡梅伦和中国于2015年宣布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代”时达成的协议瓦解。当时,英国宣布了中国企业对其机器人技术研发的资助、增加中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放宽学生签证规定以及对核电能的投资。
英国的能源发展对中国的依赖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领域。中国的工程实力在国际上大有名气,中国两大能源企业正与法国EDF电力公司合作,为萨默塞特郡(Somerset)总值220亿英镑的欣克利C区(Hinkley Point C)核电站提供超三分之一的建造资金,并将可能收购萨福克郡(Suffolk)西泽韦尔B区(Sizewell B) 20%的股份。该公司还将承建埃塞克斯(Essex)布拉德韦尔海岸(Bradwell-on-Sea)上的核电厂。
图中左下黑点和右下两黑点处是中国于英国投资建设的核电站
据悉,中国广核集团(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Group)英国首席执行官郑东山向英国商务部长纳丁•扎哈维(Nadhim Zahawi)施压,要求他澄清英国的核电发展战略。他曾警告英国当局,如果英国政府在能源策略上不予表明态度,该集团可能会削减投入资金,这将可能会威胁到英国的电力供应。
中国在英国其他关键的国家基础设施领域也有股份,包括泰晤士水务(Thames Water)、希思罗机场(Heathrow)和北海石油生产(North Sea oil production)。一位业内人士警告称,如果英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继续恶化,英国将失去更多贸易机会。在此间,中国是拥有决定权的一方,英国需要中国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需要英国的程度。